轻量化要求更高:动力电池、电驱系统对车重影响大,整车需从连接件层面减重。
电化学腐蚀更严重:高压电环境、电池冷却液、潮湿气候等因素易导致电偶腐蚀。
载荷频繁变化:电机启停频繁,对紧固件的疲劳强度和松动防控提出更高要求。
目前,新能源汽车紧固件常采用高强度不锈钢(如304L、316L)与耐腐蚀合金钢(如10B21 + DACROMET处理),同时探索铝合金与钛合金等轻质金属替代钢材。
钛合金(Ti-6Al-4V)因其密度低(4.5g/cm³)、比强度高、抗氢脆性能优异,逐渐被用于电池模组和车身结构的关键连接点。但其成本与加工难度依然是产业化障碍。
达克罗(DACROMET)/Geomet涂层:无电镀、无氢脆、耐盐雾时间超过1000小时。
纳米陶瓷涂层:提升绝缘性与耐热性,适合电池系统区域。
黑色磷化处理:用于内饰与功能件,提升防锈性同时具备一定装饰性。
微锁紧螺纹设计(例如扭矩型锁紧螺母):在高频振动下保持夹紧力;
多点预紧/双螺栓冗余结构:用于电池模组与整车副车架;
预涂胶螺栓(如Loctite 2046型):工厂预设防松功能,提升装配效率。
先进企业引入数字化拧紧系统(如Atlas Copco Smart Tools),具备如下特点:
此外,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(DR)与3D视觉自动检测系统也逐步应用于整车螺栓装配完成后的无损质检中,大幅提高检测效率与可靠性。
推广轻量化紧固材料(钛、铝、镁合金)产业化;
建立面向电驱系统的行业标准与安全规范(目前标准缺失);
拓展智能拧紧系统与数字质量追溯,服务于智能工厂和自动化产线;
开发可回收、高性能环保表面处理技术,推动绿色制造转型